第二次開刀-甲狀腺右側切除

第一次手術結束後,回門診看化驗報告,看完W醫師的門診後,W醫師告訴我們,化驗的結果是惡性的,然後有血管侵犯的情形,是乳突癌,因為右邊甲狀腺是正常的,過去的經驗,通常甲狀腺都是全切除,但現在的醫學和後續追蹤發現,其實不一定要全切,因為大部分的案例是一輩子可能都不會發現自己有甲狀腺癌,所以不一定要全切。

這兩次看W醫師的經驗下來,對W醫師的印象很好,第一他是台大名醫,但是非常有耐心,他第一次幫我照超音波的時候,我覺得以他一個大醫生,照的很仔細也講解的很清楚,包括我的結節比較靠近聲帶等資訊,還有為什麼他建議我要切除左側,後來,回診之後,化驗為惡性的,我更感謝W醫師的判斷,他建議我切除左側的這個建議。從這次看病的經驗,我也學習到即使是最科學的醫學,還是有很多的未知數,許多都是靠醫生的經驗來判斷,包括穿刺報告的解讀,超音波的解讀,到底該不該開刀?如果開了刀,卻是良性的,病人可能就會抱怨或不理解,但是,人體的奧秘有太多未知數,或許或許,未來真的要靠AI從大量的數據去判讀,輔助醫師做出判斷。

一個好消息是沒有淋巴轉移的現象,但為什麼我又決定將右側的甲狀腺切除?主要有三個原因
(1) Follicular variant
(2) Vascular involvement (<4 vessels)
(3) surgical margin: present

其中第三個原因比較minor,是因為我的腫瘤比較靠近邊邊,所以有Surgical Margin,但是還是會有一點擔心,綜合以上,我屬於低中風險。

所以我跟先生又掛了W醫師,告訴醫生我們希望切除右側,已經切除左側,再切除右側,等於甲狀腺全部切除了,缺點是你不再能自體產生甲狀腺素,需要終身透過服藥補充,但優點是,降低了風險,同時之後比較容易追蹤,如果保留了右側,之後只能靠超音波追蹤,但是全切可以透過血液中的甲狀腺球蛋白來追蹤是否復發。

甲狀腺全切後監測腫瘤復發或轉移。甲狀腺全切後,Tg應降至零。如果檢測結果顯示血中的Tg水平仍然很高,則表示體內可能有殘留的癌組織,或者癌症復發了。已經清除全部甲狀腺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,需長期監測 Tg 水平。

原文網址:https://kknews.cc/health/4v33gkq.html

想一想,自己真的是很勇敢又很理智,才剛開完刀,又主動去跟醫生說還要再開刀,所以我七月份一共開了兩次刀,住院醫師看到我,問我「你怎麼又來了?」麻醉師看到我,問我「你怎麼又來了?」,大家都問我一樣的問題,我也想問自己,「我怎麼又來了?」。

這次門診完排定,兩周後手術,同樣的,我也告訴總醫師說,如果有取消的,希望可以通知候補,這次一個禮拜後接到電話,問是否要候補,如果 YES,就表示我明天就要住院,後天就要開刀。我做事情一向很有效率,面對這麼有效率的台大醫院,我驚了一跳,但覺得速戰速決吧,第一次手術的傷口才復原三周,必須趁他還沒完全復原趕快進行第二次手術,因為兩次手術要就隔很久,不然就很近,所以我就答應候補,這次候補的是7月24日的第五刀。

第一次術後,痛感是2,第二次術後,痛感是6,大幅提高,W醫師說第二次開刀會比第一次痛,另外第二次開刀的第二天,我有噁心和覺得想吐的感覺,在我吃了三口星巴克的布丁後,加上一碗我愛的綠豆花生豆花後,從下午一點到四點我都覺得噁心想吐,到了四點真的吐了,第二次開刀比第一次不舒服許多,但是這都是人生中需要面對的課題,對我來說,這可能是皮肉痛,但我很怕痛,這也是對我的一種考驗吧!

還好我的先生,我的媽媽兩個輪流隨伺在側,陪伴我上廁所,張羅我吃飯,我還可以戴耳機在病床聽音樂放鬆心情,去面對每一個疼痛和不舒服的嚴格考驗。

--

--

一位39歲甲狀腺癌的女總經理的真實分享
一位39歲甲狀腺癌的女總經理的真實分享

Written by 一位39歲甲狀腺癌的女總經理的真實分享

2019年4月發現,7月手術,我用部落格紀錄和分享,希望給同樣在病中的你(妳)力量前行。

No responses yet